体育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体育工作    正文

皖南医学院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制改革方案(试行)

时间:2018-07-26 阅读次数:

皖南医学院体育课程教学俱乐部制改革方案(试行)

为贯彻实施《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校推行公共体育艺术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意见》(皖教秘高〔201860号),进一步深化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保障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并取得良好效果,根据《皖南医学院体育工作管理办法》(校政〔2015148号),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深化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发挥体育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中的综合作用。

2.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保障,强化内涵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导向原则。根据我校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合理配置学校各方面资源,调动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2.扁平化管理原则。创新体制机制,重点落实体育工作管理主体责任和相关权利、义务,实现体育行政资源向基层教学单位倾斜,为广大教师、学生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3.开放共享原则。构建由师生、二级学院、社会广泛参与,体育资源共享的教学、训练、竞赛、群体活动等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体育俱乐部、教师体育协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合作共赢。

三、改革目标

3-5年内,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注重实效、具有皖南医学院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体育工作格局;学生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得到切实保证,教学、训练与竞赛体系基本完备,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合作精神、规则意识、意志品质显著增强;籍此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优良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基本形成。

四、改革内容

1.组织机构

1)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校体委)统筹协调全校学生体育俱乐部、各二级学院、校工会的体育与健康工作,制定《皖南医学院体育俱乐部章程》。校体委下设校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与公共基础学院合署办公,中心主任由公共基础学院院长兼任。

2)原隶属校团委管辖的各体育协会改组成各体育俱乐部,在此基础上,根据我校场馆设施及师资队伍实际成立13个体育俱乐部,由校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和团委共同管理,业务上接受公共基础学院体育教研室指导;随着我校体育软硬件条件的进一步改善,逐步增加体育俱乐部的数量。

2.管理机制

1)鼓励学有余力、有条件、有能力的学生参与俱乐部管理中心及各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培训与志愿服务工作,发挥俱乐部平台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俱乐部学生管理干部享有校级学生干部、团干评奖评优同等权利。

2)各体育俱乐部设主任1名、副主任2-3名,俱乐部内设宣传、培训、竞赛、后勤等小组,保障俱乐部的正常运行。俱乐部主任、副主任及各小组负责人均由学生担任。

3)各二级学院应支持学生会体育部配合体育俱乐部工作,在完成所属学院学生体育工作的同时,配合完成学校体育工作。

3.体育俱乐部会员

各俱乐部会员分初、中、高三级会员。一年级学生必须通过注册成为初级会员;伤、残且符合体育免试条件的学生参加体育保健课的学习。体育专项能力达到优秀,或体育专项技能和体质测试水平均达到良好及以上者,可申请注册成为中级会员;具有专项运动特长且有国家二级运动员及以上证书的初、中级会员,或体育专项技能和体质测试水平均达到优秀等次的中级会员,或具有运动特长且经过选拔成为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中级会员,可申请注册成为高级会员。初级会员一学期内不能晋级,第二学期必须选择注册成为另一体育俱乐部初级会员;中、高级会员均须参加俱乐部的各项比赛或表演。

4.评价考核

根据学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求,体育为必修课程,一、二年级学生须修满规定学时并接受成绩评定考核;三至五年级则实行奖励性考核。

1)一、二年级学生体育考核。一、二年级初、中级会员。根据《皖南医学院考试工作实施办法》(校政〔201877号),采用形成性评价(40%)与终结性评价(60%)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其中,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包括早操(10%)、课外活动(10%)、学习态度(10%)、进步幅度(10%),终结性评价内容包括各专项运动技能掌握情况、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等。一、二年级高级会员。常年参加校体育代表队训练的,或体质测试水平达到优秀且积极参加俱乐部活动的,体育考核成绩给予优秀档次。伤、残且符合体育免试条件的学生。可申请体育免试(根据《皖南医学院学籍管理办法》(校政〔201877号)成绩为60分),或参加体育保健课考试,以最高成绩计算。

2)三至五年级学生体育考核。每年参与体育俱乐部比赛、活动十次及以上,可给予8个社会责任学时。

5.体质健康测试

进一步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皖南医学院学生体质健康中心”,负责监测、咨询、指导体质健康测试,各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应积极配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体质测试中心应配备相关设备及人员,提高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预警、决策工作水平;将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纳入体育教师工作量,引入第三方监测。

6.体育文化和平台建设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俱乐部建设,充分利用体育俱乐部平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体育文化活动优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行为规范、文明素养教育和诚信体系建设;积极选派体育教师或管理人员参与国内外体育培训、竞赛或交流等。

五、保障措施

1.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体育竞赛获奖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完善皖南医学院体育运动代表队奖励办法;鼓励有运动特长的学生参与校体育代表队训练,为校争光;各二级学院制定相关政策,在评优评先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代表学校参赛获得荣誉的学生。

3.根据体育俱乐部发展需要,有计划引进专业人才和安排教师专项进修,努力拓展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发展新的体育俱乐部。

4.加强学生体育俱乐部、俱乐部管理中心工作的监督、指导与管理,协调各二级学院学生体育活动;制定符合我校体育俱乐部制改革实际的裁判、辅导等工作的工作量计算方案,推动我校体育俱乐部制改革健康、可持续发展。

5.坚持学校体育场馆“管用结合”原则,由公共基础学院负责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与使用;管理场馆的物业公司接受公共基础学院指导并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6.加强体育俱乐部的软硬件建设,逐步推进田径场、篮球场、五人制足球场等的改造及维护工程,不断完善、优化体育场馆设施条件,创造一个极具个性同时又与周围环境相和谐的校园环境,进而满足学校师生运动健身不同层次的需求;加强俱乐部运作过程的网络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体育俱乐部信息管理系统与学校信息管理系统无缝对接。